「陆百甫 李命志 戚东祥 张雪松 董宁: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五大问题及五个建议」正文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坚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着力发挥市场作用,更加注重定向调控,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但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牢固,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完成全年宏观调控主要预期目标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当前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上半年,经济形势仍较为复杂,一些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和问题仍较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增长较为稳定,投资、出口动力相对不足。
投资:前5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仅增长13%,同比大幅回落7.2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13.6%,同比回落1.5个百分点。企业投资意愿低迷,PPI仍处于下降区间,至6月份已经连续28个月同比下降,其中生产资料价格连续29个月同比下降。部分行业价格下降幅度较大,5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延压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延压加工业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1.7%、5.2%和4.6%。
消费:受居民消费环境和消费能力影响,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的难度加大。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幅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低于计划预期2.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1%,从去年以来一直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
进出口:全球经济总体稳步复苏,外需环境有所改善,但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不同区域形势分化,外需尚未根本好转。据世贸组织最新统计,2014年一季度全球贸易量同比仅增长2.1%,远低于年初预计的全年4.7%的增速,也低于二十国集团经济3.5%的平均增速。加之我国部分产品出口竞争优势减弱,后期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前5个月进口增速降至2010年以来最低,大宗商品进口量增速明显下滑,5月份大豆、铁矿砂、原油进口量增速均低于前4个月;初级形状的塑料、铜及铜材进口量增速比前4个月分别回落10.3个和36.3个百分点;成品油进口量大幅下滑54.7%。
我国已进入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将在一定时期内带来“阵痛”,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7%―8%的中高速经济增长将成为新常态。
2.产能过剩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产能过剩仍然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之一,近年来又表现出一些新特征:一是产能过剩的范围量大面广前所未有,已从传统产业扩展到很多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部分行业已经处于绝对过剩,而非相对过剩。三是前些年的集中投资,导致这几年仍将处于新增产能快速释放期。一季度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8.3%,比去年四季度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钢材价格已经降至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铜、铝、平板玻璃等产品价格低至生产成本盈亏点以下。今年以来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力度加大,同时部分企业在市场压力的倒逼下主动削减、关停落后产能。6月份,钢材产量9805万吨,增长7.1%;水泥23196万吨,增长0.8%;十种有色金属365万吨,增长4.6%;采矿业增长7.9%。但由于过剩产能长期积累,加之个别地区还在不断形成的新的产能,在某些领域某些产品的生产增速大于需求增速,突出的供求矛盾加大库存压力,加剧了当前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和行业内无序竞争相叠加,导致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下滑,企业效益下降。6月份,工业产成品出厂价格同比价格下降1.1%,连续第28个月处于下降区间;环比下降0.2%,今年以来连续6个月下降。
今年以来,结构调整虽取得一定进展,但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关,去产能化的基础并不稳固。过去往往通过新一轮高增长消化过剩产能,在我国潜在经济增速的阶段性放缓时期,这一条件已不复存在。地方政府受保增长和维稳的压力,淘汰过剩产能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本地区企业存在过度保护,环保等监管执法不到位以及土地管理、职工安置、资金支持等政策不完善,一些效率低下的落后产能难以顺利退出市场,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继续以“僵尸”形式占据和沉淀了大量有效资源,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进展缓慢,阻碍了具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做大做强。有些地方政府出台的支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过多过滥,既造成了企业对政策的过度依赖,也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和市场统一。受各种优惠政策的吸引,民间投资所占比重较大,手续完备齐全,给去产能化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
3.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没有明显改观
上半年,在产能过剩、市场偏淡、成本上升特别是融资难、融资贵等多重压力下,企业经营环境没有明显好转,库存和应收账款增长较快,生产经营仍然面临较大困难。尽管今年以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十分突出,国内利率水平不仅大大高于国外,且在不断上升。大企业融资成本比去年平均提高超过1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一般在30%―50%。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贷款支持,资金链绷得很紧,不少企业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市场,融资成本进一步攀升,一些企业因互保联保导致的信用违约风险上升。二季度小微工业企业发生民间借贷的平均月利率约为1.89%,年化利率约为25.19%,比一季度再提高0.29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工业产成品库存增速持续快于销售增速,不同于以往产成品库存一般慢于产品销售增速的情况。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增长12.7%,产成品存货增长12.6%,分别比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4.1个和4.0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的快速增长导致工业企业资金周转速度下降,令企业资金紧张状况雪上加霜。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增长17.4%,增速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小型企业财务费用增幅更高达25%。
从成本来看,企业用工成本连续多年上涨,目前沿海地区出口企业人工成本已相当于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周边国家的2―3倍,有些地区甚至高于东欧国家。上半年,全国共有12个省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平均上调幅度为14%,具有一定技能的工人工资上涨幅度更大。与此同时,工业用地成本也不断攀升,2010年以来全国105个主要监测城市的工业地价累计涨幅达到17%。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平均成本支出比2011年同期高1.2元左右,比去年同期高0.5元左右。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生主营业务成本442139.8亿元,增长9%。
在市场、成本、资金等多重压力下,一些企业利润大幅下滑。前5个月,煤炭、冶金和有色金属行业的利润总额同比分别下降43.9%、9.2%和4.2%,企业亏损面在20%以上。上半年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3400.5亿元,同比下降14.6%。
4.财政金融风险隐患增加
整体债务率迅速攀升。根据渣打一项新的估计,截至6月底,中国的总债务与GDP之比已达到251%,远高于2008年底的147%。这一比率在去年全年攀升大约20个百分点,仅在过去6个月就攀升17个百分点(去年底为234%)。相比之下,美国在去年底的总债务与GDP之比达到大约260%,英国的这个比率为277%,而日本以415%的比率领衔世界。
地方政府性债务进入偿债高峰期。截至2013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82896亿元,增长15.1%。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为109942亿元,所占比重达到60.11%,其中逾期债务10513亿元。2014年到期应偿还债务为23970亿元,占比达到21.8%,是偿债压力最重的一年。2015年、2016年到期应偿还债务分别占18.9%、14.2%。三年累计应偿还债务比重达到54.9%。一些地方政府偿债安排主要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借新还旧,但随着土地出让收入减速和借新还旧成本加大,回旋余地越来越小。部分地方举债风险意识不强,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政府举债冲动仍很强烈,加之绝大部分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缺乏规范的预算监督与约束,部分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违约风险增加。
受经济下行、企业经营困难、企业间互保融资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持续增加,增速有所加快。截至6月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980亿元,比年初增加102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08%,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5月末,关注类贷款余额1.5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477亿元;关注类贷款率为2.58%,比年初上升0.09个百分点;逾期类贷款也在增加。考虑到信贷投放量持续增长,作为分母的信贷规模不断扩张,近期不良率提升的速度还是很明显的。新增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广东、浙江、山东、福建和江苏五省新增不良贷款合计约占全国新增额的2/3,其中浙江的不良率最高,其次是福建。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和信用卡是境内新增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三个行业新增不良贷款合计占全部新增不良贷款的九成。虽然目前商业银行拨备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一季度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1.7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41亿元,拨备覆盖率达到273.66%,贷款拨备率为2.84%,但是处置不良贷款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商业银行自主核销不良贷款的能力依然不强,影响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的提升。
随着大量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风险逐渐暴露,银行资产状况将会进一步恶化。债券市场违约风险有所暴露,“刚性兑付”预期已被打破。这些风险隐患如果处置不当,集中爆发,可能引发系统性或区域性风险,对经济平稳健康运行造成较大影响,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5.房地产市场调整下行风险加大
上半年,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6.0%和6.7%,与去年同期相比,成交量有所下降,房价涨幅有所回落,但与前两年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总体上处于高位回调阶段。
从开发投资来看(见图表1),房地产企业投资意愿降低,项目开工进度放缓。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1%),比一季度回落2.7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5.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3.7%。
从成交量来看,相对于去年同期的较高基数,住房成交量同比有所下降,但仍处于正常水平。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6.0%,去年同期为增长28.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7.8%,去年同期为增长30.4%。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比基数比较高。今年的1―6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8亿平方米,去年同期是5.1亿,而且去年上半年增长速度将近30%,在这样高基数的情况下出现回落也是很正常的。住建部监测的90个重点城市新建商品住房、二手住房成交量同比分别下降13.3%和35.3%,但仍比2011年同期水平分别高16.3%和13.4%,比2012年同期水平分别高25.1%和53.5%。其中,67个城市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有83个城市二手住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
从房价涨幅看,随着住房成交量持续下降,多数城市房价涨幅回落。5月份统计局监测的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价格,同比涨幅比上月回落的有66个;二手住房价格同比涨幅比上月回落的有62个。其中,杭州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比上月下降1.4%,无锡下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