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中资企业国际化趋势及其金融路径」正文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5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1180亿美元,较2014年同期增长1.72%。
自2004年至2014年,中资企业的海外并购热情持续高涨,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5%,交易数量也有9.5%的增长。此格局是由多原因促成:一是相对宽松的政策、充裕的现金准备以及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危机后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日益提升的国际影响力使得中资企业在全球合作中逐渐占据主动地位。
现阶段中资企业海外并购进程呈现四个特征:其一,投资业务:高端技术与全球性品牌开始成为中企的重要目标,以往由国企主导的资源驱动型海外并购逐渐向市场驱动型和核心技术驱动型转变;其二,投资主体:走出去的民营企业持续增多,2014年中资民企对外投资案例较上年同期劲增296%,相当于2013年的3倍左右;其三,投资地域:欧美等发达地区成为新热点区域,2014年中资投资美国制造业的数量占总投资数量的41%,较上年同期增长24%,对核心技术的强烈渴望是重要原因;其四,投资行业:能源和资源行业投资占比下降,投资TMT行业占比持续上扬,2014年中资TMT行业的跨国并购规模为234亿美元,处于所有细分行业之首。
不过,中资企业国际化目前仍处于以获取资源和市场为目的的半全球化,和以获取全球化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的完全全球化共存的过渡期,面对的挑战亦不小。
挑战之一,与欧美企业全球化初期相同,中资企业的全球化扩张还是机会驱动型。这种机会主义的全球化会对企业自身的机会鉴别能力和机会价值的体现造成挑战,企业缺乏科学系统的全球化战略的引领与前瞻性准备;目前仍难找到合适的并购目标,主因是战略缺失及严重的海外投资资讯服务不健全,尤其是中小企业。
挑战之二,如何整合团队及人才资源,是中资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中资企业缺乏专业的跨国投资与并购团队,全球性品牌与公关运作能力尚显不足。并购后,中资企业应加强现有团队与海外子公司团队的融合,更好地吸收人才资源的同时,也扩大自身品牌和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
挑战之三是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首先是法律和政治风险,其次是金融风险,中资企业跨境并购中出现的财务风险主要源自并购的财务风险、跨境投资或并购导致的环境不确定性和目标企业估值中的资讯不对称风险,此外,融资难、融资贵的整体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中国银行业目前国际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出海民企的融资需求。
未来,中资企业应在国际化的方向上做出更多的战略探寻,其中金融的支援路径尤为重要。
其一,实现更均衡的价值创造模式。现阶段中资企业海外并购时,主要是通过对市场、原材料等竞争性资源的获取和共用实现价值创造,而对提升行业地位与规模效应、快速消灭竞争对手等价值创造手段关注度较低,未来应考虑 取更为丰富的价值创造模式,重新找到中资企业的竞争优势,例如降低产品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通过全球化布局来优化供应链成本等方面,可通过海外并购完成弯道超车。
其二,以金融全球化推动企业国际化。纵观欧美地区对外投资大国的海外投资发展历程,各国的金融政策在促进对外投资上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金融业应当跟随中资企业国际化的步伐,从多个层面支援中资企业的国际化,发挥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优势地位,综合运用在岸和离岸金融业务优势,提供中资企业配套的金融服务。
中国银行业在本土市场的业务竞争加剧,海外市场提供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近年来一些中资银行海外市场的盈利增长速度开始明显快于在岸市场。银行业在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可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和清算体系,灵活运行成熟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工具,帮助进出口企业和跨境投资机构管理市场风险。(完)
文章来源:中国台湾《中国时报》 2016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