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森:良序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

作者:韦森发布日期:2013-01-23

「韦森:良序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正文

在《通向奴役之路》第一章,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说:“观念的转变和人类意志的力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这句话寓意甚深,也实际上道出了哈耶克本人写作这本书的初旨。

从人类社会近现代思想史上来看,19世纪之前,曾出现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两部伟大政治经济学著作:一部是1776年出版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一本是1867年出版的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的《资本论》(第一卷)。前者揭示了人类社会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法则和国家富裕之道,而后者则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其他著作一起,构成了20世纪世界范围的中央计划经济的巨大社会工程试验的主要思想来源。进入20世纪以来,也曾有两部著作对当代人类社会产生了至深和至远的影响:一是1936年出版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是1944年出版的哈耶克的这本《通向奴役之路》。凯恩斯的《通论》,曾主导并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政府的宏观政策多年,以至在西方当代历史上曾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近40年“凯恩斯革命”的经济繁荣之说。尽管凯恩斯的《通论》二战后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且每当世界性的商业周期和经济萧条发生时,凯恩斯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总是被各国政府重拾起来并不断地加以应用,但凯恩斯的分析方法和经济理论指向,却是短期的,甚至连凯恩斯本人也公开承认这一点[作者注:在1924年出版的《货币改革论》中,凯恩斯就明确地说:“……讲长期是对处理当前事务的误导。在长期,我们都死了。如果在暴风雨的季节,经济学家们告诉人们,暴风雨在长期中会过去,海洋将恢复平静,这未免把他们自己的任务定得太过于容易和无用了”]。与凯恩斯的理论相反,哈耶克的这本薄薄的《通向奴役之路》,关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期问题。这部著作1944年一出版,在英美国家乃至在世界范围内即产生了巨大反响,尽管在短期中,在世界各国对哈耶克的这本书所宣讲的理念和观点有赞同之声,同时也有很多负面的评论、批评意见乃至带有情绪的理论攻击,然而,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过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经济体制的巨变和中国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就,已经证明了哈耶克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及其所讲述的一些经济、政治与社会理念,因而从长期来看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大方向,或者说已经被20世纪世界历史证明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部《通向奴役之路》,1944年由英国的老牌出版社劳特里奇(Routledge)出版。按照哈耶克本人在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讲演中的说法和他晚年的回忆,他于1940年至1943年在英国剑桥期间写作了这部书,而主要成稿于1941和1942年,且“整本书花了他数年的功夫”,“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和推敲”。这说明,哈耶克本人十分重视这本书。

这本书也是哈耶克本人在参与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40年代两次世界性经济理论大论战后写出来的。这两场世界性的理论论战,一场是由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E. von Mises)和哈耶克为一方、以奥斯卡•兰格(Oskar R. Lange)与阿巴•勒纳(Abba P. Lerner)等为另一方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计算可行性的大论战;另一场是哈耶克与凯恩斯就货币、利息和商业周期理论的论争。这本《通向奴役之路》,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第一次理论论战的结果,又是在第二场理论论战的后期哈耶克所开始撰写出的[在哈耶克写作《通向奴役之路》时,哈耶克刚刚花数年时间殚思竭虑地撰写了他与凯恩斯理论论战的一本巨著《资本纯理论》。《资本纯理论》这本中间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磨难而写出来的450多页的皇皇巨著,几乎耗费了哈耶克近10年的艰苦思考和4年多的关门写作,但最后仍然是一个“未完成交响曲”。哈耶克本人在该书“前言”中就直率地承认,对现实中的许多重要的问题,他的这部纯理论著作并没有提供多少答案,因而在资本理论的研究领域中对工业波动的理论解释,“依然是一项须待努力完成的任务”(见Hayek, 1941, The Pure Theory of Capital, Norwich, England: Jarrol and Sons Ltd, p.vii)。从哈耶克的传记和思想发展历程来看,几乎那边还未结束《资本纯理论》的写作,并且在他感到十分疲劳甚至有点厌倦了关于货币、资本与商业周期的纯经济学理论的思考和推理时,就开始构思和写作这本《通向奴役之路》了。]。这两场世界性的理论论战,乍看起来互不相关,但在如何看待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上,二者又密切关联着。从写作这本小册子开始,哈耶克也改变了他本人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理论著述的方向,即从对货币与商业周期的纯经济学理论研究,走向了更多地关注和写作经济、政治、法学和社会方面的著作,以至到后来逐渐形成了哈耶克横跨经济学、哲学、法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一个宏大理论世界。

从这本著作写作和出版的时代背景来看,其出现也可谓是适逢其时。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之后,整个世界陷入了惨烈的战争杀戮和剧烈的经济动荡。在经历了共有上亿人伤亡的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39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中间发生的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之后,尤其是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英国――的一些政治家、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尤其是经济学家们均相信中央计划经济可能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正是在那样一种世界格局和流行的思潮中,哈耶克出版了这部《通向奴役之路》,向世人和世界大声疾呼:大家先不忙努力走向计划经济之路,那是一条通向奴役之路!

这声音一发出,立即震惊了全世界。当时,英国还处在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劳特里奇出版社出版这部小册之后,几千册立即销售一空,战时的伦敦一时间变得“洛阳纸贵”。这部小册子于1944年9月在美国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印行后,尽管开始受到了一些左派人士的抵制甚至压制,也很快成了畅销书。结果,几乎一夜之间,哈耶克被西方政界、企业界乃至一些专业人士奉为先知,随即被邀请到美国做巡回讲演。正如西方一位当代自由主义思想家阿瑟•塞尔登(Arthur Seldon)后来所评价的那样:在1944年出版《通向奴役之路》之后,“哈耶克已经成为伦敦经济学院――乃至在全世界――中最坚定地捍卫古典自由主义的人了”[作者注:见Alan Ebenstein, 2001, Friedrich Hayek: A Biography, Ney York: St Martin's Press., ch. 7, note 18.]。甚至连哈耶克经济理论的宿敌凯恩斯在去布雷顿森林会议的途中读过这本书后,在1944年6月28日也写信给哈耶克,高度赞扬这部著作说:“亲爱的哈耶克,旅行途中我有时间拜读了大作。在我看来,这本书很棒!我们有最充分的理由感谢你这么精彩地说出了我们想说的话。”[作者注:见John Maynard Keynes, 1971-1989, The Collective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ynes, London: Macmillan vol. XXVII, p. 385. 但是其中自然也不乏凯恩斯对哈耶克的观点的商榷与批评。]

自《通向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近70年来,可能在世界上已经有很多人读过或者或多或少地知道这部书了。然而,可能包括许多读过这本书的人可能都没有注意到,在这本书原版的内页上,哈耶克写明本书“献给所有党派的社会主义者”。尽管如此,他这本书中一些尖锐、鲜明和深刻的观点,仍然摆脱不了被一些左派人士的商榷、批判乃自恶意攻击的命运。譬如,这本书在美国刚一出版,哈耶克就被美国一家民主派《新共和》杂志的一篇题为“可怜的哈耶克”的社论中斥责为“最重要的反动思想家”,之后,哈耶克在前苏联和其他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多年中被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敌人”[作者注:在计划经济时期,哈耶克理论在中国的命运相对而言要好一些。在“文革”前,国内只有时任南开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学家滕维藻先生和朱宗风一个译本,由商务印书馆作为“内部读物”出版。译者在“译序”中明确说,他们“把这本充满毒素的书翻译出来,目的也是为想供学术界了解和批判现代资产阶级反动经济理论时作为参考”(见哈耶克《通向奴役的道路》,滕维藻、朱宗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出版,第6页)。由于这个中译本只是“内部发行”,大约只能在处级以上干部中传阅,且只印了3500册,国内学界知道哈耶克和真正了解这本书中思想的人并不多,这也使得哈耶克在中国“文革”前和“文革”中所遭到的“大批判”相对而言还比较少。]。即使在英国和美国这些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哈耶克多年来也一直被视为右翼的思想家,不时遭受到一些左派人士的批评和攻击。据这本书1991年再版“导言”的作者德特马•多林(Detmar Doering)博士所言,尽管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带领英国人民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首相丘吉尔(Sir Winston L. S. Churchill)对英国来说是国家的英雄人物,但却因为他在1946年的竞选讲演中引用了哈耶克这本书的一些话,曾部分导致他所领导的英国保守党在英国大选中惨败。

尽管这本书的观点在短期内一些左派人士的批评和攻击,在哈耶克出版这部著作后也一直遭受一些西方专业经济学家们的“冷处理”和冷眼对待,以至于自这本著作出版后,世界上许多经济学家都把哈耶克视作为一个“行外人”(outsider)了[作者注:在晚年回答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系的Jack High的访谈中,哈耶克说:“在我写出《通向奴役之路》后,这本书是如此不受欢迎,以致大多数同行经济学家都不再信任我了。结果,不但我的理论影响下降了,许多大学的经济系也不欢迎我了,一直到现在我都感到这一点。很多经济学家倾向于把我看成是一个(行)外人,认为竟然有人降格写出像《通向奴役之路》这样的完全属于政治学的书”(见Stephen Kresge& Leif Weinar (eds.) , 1994, Hayek on Hayek: An Autobiographical Dialogue, Indianapolis: Liberty Fund, p. 143)。],但是,20世纪整个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最后却验证了哈耶克的一些观点和预言。尤其是在1973年“石油危机”的冲击下西方各国出现了二次战后一次严重的经济衰退后,哈耶克的思想和学说开始在西方乃至全世界被人们重新关注起来。在1973年的经济衰退中,西方各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宏观经济现象,即“滞胀”(经济增长下滑和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随之宣告了西方国家政府所奉行多年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破产。随之,以弗里德曼(Milton Freedman)为领袖的货币主义和哈耶克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在世界各国大行其道。随之,哈耶克、弗里德曼所坚持和弘扬的自由市场经济理念也随即占领了世界经济理论和思想阵地中的“制高点”,成了美国里根(Ronald W. Reagan)政府和英国撒切尔夫人(Margaret H. Thatcher)保守主义政府执政和施政的基本信念。在1989年哈耶克90岁生日时,撒切尔夫人曾写信给哈耶克,称赞他道:“您的著作和思考所给予我们的指导和启迪,是极其重要的,您对我们居功至伟。”美国的里根总统,不仅公开承认受哈耶克和米塞斯思想的影响,而且在里根政府六大部门所聘任的74位经济学家中,有20多位是哈耶克所发起创办的蒙佩乐林学社(Mont Pelerin Society)[作者注:“Mont Pelerin Society”在国内之前曾被译为“朝圣山学社”或“飘零山学社”。到现在笔者不清楚为什么一些国内学人把它译为“朝圣山”,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