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中国姓氏的演变

作者:佚名发布日期:2016-10-20

「国学知识:中国姓氏的演变」正文

如今我们的姓氏都是姓啥名啥的,而在中国早期社会中,姓氏的规则可不一样,我们现在的姓氏制度,确立于秦汉之际。子承父系,一人一姓。那么先秦以前的姓氏制度是如何的呢?

先秦时期姓与氏具有不同的作用,姓用来区别婚姻,氏用来表明家庭出身与社会地位;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贵族有姓有氏,一般平民无姓氏;姓因生而定,虽经百代而不变,氏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

西周初年,周王室大规模分封同姓、异姓诸侯,以后陆续有所增封,此即所谓宗法分封。其目的是通过把周王室的庶子以及异姓功臣、王室姻戚分封为周天子的小宗,表示在政治上公开承认他们的高贵地位,从而使他们统属于周天子的大宗之下,以利于加强封建宗法统治。

所以能享受"因生赐姓"、"胙土命氏"者都是有身份、有地位且占有一定土地财产与劳动力的贵族阶级。宗法制规定,诸侯国君的嫡长子继承其父当国君,一姓之祖,只能嫡长子祭祀,姓也只有嫡长子有权继承。虽经百代而不变其姓,此即所谓大宗。国君嫡长子以外的儿子统称为庶子(即公子),也称别子,别子不能继承君位。别子与嗣君虽是兄弟,但已有了君臣名分的区别与尊卑不同。别子须分封出去(一般分封到采邑,成为卿大夫),别立一家,获得新氏(以邑为氏),称为小宗,并成为新氏的始祖,此即所谓"别子为祖"。别子的嫡长子继承新氏家支,又成为新氏集团的大宗,这叫"继别为宗";而别子的其他儿子(庶子)还要再立别的氏,被分封到乡、亭之地去,以乡名、亭名为氏。

百家姓中的

百家姓中的"盖"姓氏

由上可知,在西周宗法分封制度之下,无论是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亭为氏,以官、以爵为氏,还是以王父之字(或名)为氏,以祖先之谥为氏,都是卿大夫、士等贵族阶级;即便是以技为氏的"百工",也非"持手而食"、"不得立宗庙"的平民,而应是管理工奴的低级贵族,只不过他们在贵族阶级中分工不同,地位低下而已。顾炎武《日知录·氏族》认为:"最下者庶人。庶人无氏,不称氏,称名。……氏焉者,类族也,贵贵也。"足见先秦只有贵族阶级才能享有氏。孔夫子周游列国,在路上碰到的长沮、桀溺、荷丈人都无姓氏,原因就是他们的家庭出身不是贵族。氏成了贵族阶级特有的标志与尊号,人人都以有氏为荣。郑樵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这是郑樵对先秦姓、氏的不同作用经过深刻研究后作出的正确结论。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