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生是如何上学的」正文
国庆小长假结束了,人们都回归到了自己生活的原本轨道上,学生们也要重回课堂,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古代学生是如何上学的,古代有什么样的尊师礼仪?古代的学生又有怎样的上学装备呢?
古代的学校,除了小学、太学、国子监这样高大上的"贵族学校"外,私人办学之风也十分兴盛。明清时期,私塾遍及城镇和乡村。乡村私塾是比较接地气的教育方式。私塾大多是一师一馆,也就是每所私塾一般只有一位老师。
古代有什么样的尊师礼仪:束脩礼束脩礼即古代入学仪式中的"拜师礼"。束脩即捆在一起的十条干肉,一束十条。《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话:"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的意思是说自愿送给他十条干肉以上的人,他没有不教诲的。可见"束脩"是行之有效的拜师见面礼。行"束脩礼"时,学生一般先祭拜先师孔子,然后再向老师行跪拜礼。老师回拜答礼后,学生将带来的礼品取出,放在老师面前,请老师收下。
礼品一般是干肉,有钱人家还会有绢帛、酒等,后来也发展出糕点等。老师答应收下礼物,也表示同意学生跟随自己学习。从此学生便与老师正式建立起师生关系。"束脩礼"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师生间以礼相待的虔诚。
束脩礼
孟子故里——山东邹城市曾于2015年在孟府大堂前举办"束脩礼"恢复仪式。图为学生送给老师的"束脩"。
"拜师礼"结束后,接下来,将举行整个入学仪式中隆重的部分——开笔礼。
开笔礼包含朱砂启智、描红开笔等内容。朱砂启智,就是老师在学生额头上用朱砂点上红痣,又称为"开天眼"。由于"痣"与"智"谐音,这一仪式寓意为开启智慧,眼明心明,寄托了师长对学生的祝愿和期待。描红开笔则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写人生第一个字,这个字一般笔画简单而寓意深刻,如"人" 大"等。据文献记载,有些地方的学子还要拜笔师,即拜传说中毛笔的发明者蒙恬,感谢他为自己带来宝贵的书写工具。
开笔礼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了自己的少时求学生活。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中的三味书屋,系后人在原址上重修而成。
古代的学生有怎样的上学装备:有书包有校服现在学生上学要用到书包,古代也有类似的专门用来装书的工具,叫书箧,也叫书笥、书箱。明代著名学者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描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这里的"负箧"就是背着书箱的意思。他在向老师求学时,背着书箱,穿着旧鞋,行走在大山深谷之中。
书箱是知识和身份的象征,无论它是紫檀木、黄花梨,还是普通竹木质地,每个读书人都将它视若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