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宫桂树斫不斫:文人价值取向多元性

作者:佚名发布日期:2016-09-19

「月宫桂树斫不斫:文人价值取向多元性」正文

文人价值取向多元性不仅体现在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上,还有对流传依旧的神话故事进行思考,如月宫桂树斫不斫成为了古代诗人们经常探讨的话题,一起看看。

月宫桂树斫不斫:月桂的由来

诗人们常常认为嫦娥身处月宫,难以排遣冷清寂寥。其实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月亮也是一个热闹的世界,那里除嫦娥之外,还有月兔、蟾蜍、桂树,以及伐桂的吴刚。

月中有桂树最早的记载见于晋代虞喜的《安天论》:"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焉。"

吴刚砍月桂

吴刚砍月桂

这话的意思是:月亮初生时,只能见到"仙人之足";待到月圆之后,才能看到桂树。李白"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圆"的诗句即本乎此,同时也是对这句话诗意的注解。

至于吴刚伐桂的记载,则出自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吴刚因为学仙犯了过错,被贬谪到月宫砍伐桂树,但奇怪的是月桂树被砍之后便随即愈合,吴刚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吴刚领受到的这种惩罚和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所受到的惩罚不谋而合,显示了东西方神话思维的趋同性。

作家创作时"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描写对象无所不包,月中桂树不但莫能置身于外,还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体现出了文人价值取向多元性。

月宫桂树斫不斫:诗人们各有想法

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一诗中说:"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诗题中出现的"一百五日"可谓一语双关。

其一,指的是寒食节。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根据中国农历的节气推算,从冬至到寒食正好一百零五天。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